联系方式

    地 址: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新亭西路
    电 话:025-52161263
    传 真:025-52161263
    邮 箱:njzsyey@126.com

     

    由孩子玩滑梯想到

   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教育教学>>园本研修>> >> 正文
     

    由孩子玩滑梯想到

    发布时间:2017/3/31 12:18:05  作者:科研部   点击:2188次

    徐则民 │ 由孩子玩滑梯想到……

    /徐则民

   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

    本文转载自《上海托幼》

     

    我去过很多幼儿园,无论何种等级,也无关场地条件,幼儿园的操场上都会有滑梯。这些滑梯的大小和款式各不相同,但都为孩子所喜欢。

    我曾经花很长时间观察过孩子玩滑梯的过程,首先发现的是不同年龄孩子玩滑梯的水平差异,小年龄的孩子常常趴着往下滑。我还记得当年蹒跚学步的儿子玩滑梯时的情景:每次,我都会把他抱到滑梯上让他坐好,可一松手,小家伙就一个翻身趴在滑梯上滑了下去。在这样的重复中,孩子体验着快乐,并得到满足。

    等到长大了点,孩子便开始主动尝试坐着往下滑。刚开始时,他们会害怕地用小手紧紧拽着扶手,但这样的防范坚持不了多久,因为孩子很快就明白,放开手后滑下去会更快、更好玩。于是,他们一坐上滑梯便自动松开小手,开心地享受着自然下滑的过程。

     

    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们玩滑梯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。先是琢磨着头朝下往下滑,尽管这样的玩法常常会被家长和教师制止,但只要有机会,他们还是会肆无忌惮地过一把瘾。男孩女孩都喜欢“倒爬滑梯”,教师和家长对此举动还算宽容,我看到过有教师专门组织大班孩子玩“爬雪山”的游戏。为了让孩子玩得更开心,有的教师还在滑梯上垂下一根粗绳,加大动作的难度和游戏的挑战性。到了小学阶段,孩子们对滑梯的兴趣依然如故。他们的玩法是:尝试着从滑梯的最高处顺着滑道跑下来,或者站在滑梯十几米外,用助跑从滑道的最低处冲上滑梯的顶端……

     

    当我把观察到的孩子们玩滑梯的片段串联起来,并排列其大致的发展过程时,我翻然醒悟:原来,一个孩子在滑梯上可能需要花上近十年的时光才能从“稚嫩”走向“成熟”。但是,在这近十年的时光中,我们很少看到家长和教师手把手地传授玩滑梯的经验,我们看到的多半是孩子的自我探索与自发练习——从最初的“胆怯拒绝”“小心翼翼”到“胜利完成”,再到“驾轻就熟”。

    可见,即使没有成人手把手的教,孩子也未必没有学习。当孩子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时,他们同样在尽其所能地发现与练习,并终将从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。

     

    那天,我和几位教师一起看孩子做游戏。两个女孩用积木搭了一个高高大大的框架作为屏幕,准备给大伙儿演电影。演什么好呢?女孩主动询问台下的观众:“你们想看动画片,还是鬼电影?”台下观众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:“要看鬼电影!”一旁观摩的教师原本已对女孩的问题颇感意外,此时都不禁纳闷:这鬼电影怎么演啊?

    悬念很快就被揭晓,只见女孩气定神闲地站在“屏幕”后面,慢慢地从“屏幕”中伸出两只手,在观众面前张牙舞爪地挥舞着。底下观众很配合地抱着脑袋大叫起来:“鬼来了,鬼来了!”

    过后,教师们自然会有一番探讨,有的表示焦虑:“这样的游戏情节有点傻,一天还能忍受,要是反反复复怎么办?”

    此时,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孩子们玩滑梯的情景。我提了两个问题:傻或不傻,到底源于谁的标准?孩子们真的会永远沉迷于“鬼电影”吗?如果以孩子玩滑梯的过程作为判断依据,孩子的许多玩法其实都很“傻”,如头朝下往下滑、在滑道上冲上跑下等。问题是,这样的“傻玩”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,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“傻玩”中对滑梯“驾轻就熟”的。我们同时发现:大量的自我探索和自发练习让孩子在发现和体验中积累经验、获得信心,从而主动告别当下、走向未来。所以,前面游戏中的“鬼电影”情节未必真的就是“傻事”。

   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,滑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滑下时的速度感和愉悦感。在和滑梯相伴的日子里,我们还曾赋予它各种“意义”:把滑梯当成“高山”,来一场“我逃你追”的抗争;把滑梯当成“娃娃家”,楼上楼下地呼唤家人、忙乎家务,再现生活情景;把滑梯当成“舞台”,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共同演绎“公主和王子的幸福生活”……但是,不管滑梯变成什么,也不管在滑梯上怎样玩耍,没有提示和催促,孩子们完全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自由自在地玩耍。

     

    作为教师,如果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充分欣赏幼儿自编、自导和自演的过程,并且相信他们会在反反复复中自得其乐,并从“稚嫩”走向“成熟”,那么,大家的心态是否会变得轻松与美好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