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 址: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新亭西路
电 话:025-52161263
传 真:025-52161263
邮 箱:njzsyey@126.com
曾经做过一次调查,问题是“你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是什么。”问题是开放性的,没有提供可选答案。然而,收到的回答竟极其相似,都无一例外地提及“幸福”。“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,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。”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解释。而左拉说:“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,才能体会到。”屠格涅夫说:“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?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。”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没有给幸福下定义,只是关注幸福的成分——积极情绪及优势……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,不少父母却一步步地将孩子养成了不幸福的人。今天的文章,我们就来说说,中国父母在教养中常犯的4个折损孩子幸福的错误(观点部分参考积极心理学)。
1.当孩子哭闹时,拒绝拥抱和安抚
当孩子发脾气、哭闹时,有些父母会选择冷漠对待,任由孩子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哭闹而不理会,当孩子哭够了乖乖地过来找他,还说:“哭够了?那去做xx去。”这些父母认为,孩子哭闹都是无理取闹,越哄越来劲儿,干脆不理会。有些父母听到孩子哭闹就开始焦虑,甚至大声呵斥孩子“不许哭”!阻止孩子释放消极情绪。
孩子发脾气、哭闹,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。确定地说,是一种消极情绪。我们喜欢看到孩子快乐的笑脸,不喜欢看到孩子哭闹,因为孩子经常或不停地哭闹,会让我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。所以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,让孩子停下来。于是大声呵斥,或者冷处理。却发现,越想让他停下来,他哭得越凶。
其实,我们应该善待孩子的消极情绪。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,消极情绪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当生命攸关时,人们会自然产生恐惧、悲伤、愤怒等消极情绪,这些消极情绪指引人们做出各种反应,抵御危险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消极情绪扮演着“危险警报器”的角色。
当我们识别了这些消极情绪背后的心理原因,就能够更好地接纳孩子——孩子发脾气、哭闹是感受到危险、不安全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,并不是无理取闹,此时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,给予拥抱和安抚,就能给他最重要的安全感。而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,对孩子积极情绪的产生也非常重要。
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认为:“积极情绪和探索直接相关,而探索又使孩子有控制感,控制感本身会带来积极情绪,互相形成正反馈,就像螺旋楼梯一样扶摇直上。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积极情绪能帮助孩子成长,让Ta在面临危险时更加智慧,同时也带给Ta幸福。当孩子发脾气、哭闹时,我们如果能够和孩子共情,给予孩子拥抱和安抚,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。而在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后,就能够更加快乐、自信地投入到探索过程之中,享受到探索带给它的满意感和幸福感。而如果孩子的情绪未被认识和接纳,就可能一直处在消极情绪之中,从而不能没有顾虑地投入到探索当中,这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成长,同时也阻碍孩子对幸福的体验。
2.不恰当的批评,孩子变得不自信
我们经常听到爸妈们批评孩子的声音:你怎么总是这样?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怎么就是不长记性?唉!又尿裤子了;又不及格;又犯错误了!你是笨蛋吗?怎么学也学不会?别人家孩子成绩怎么就这么好,你怎么就考得这么差?
这样的话,有些父母经常情绪一来就随口而出了。却不知,在孩子自我意识建构的过程中,这样的话说得多了,就会削弱孩子的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,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幸福感。
自信是对未来很重要的一种积极情绪,自然也是幸福的重要成分。孩子在自信的情绪下,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当中,并产生“向上的螺旋”(上文已提及)。所以,在欧美发达国家,父母们都把培养孩子自信当成早期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然而,我们的父母却经常说出减损孩子自信的话。我们知道,孩子最初是依据重要他人的评价来建构自我的,父母经常的批评和抱怨会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爱的人,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同感,甚至产生自卑感。当一个人正处在自卑的情绪之中时,他的幸福感自然是很低的。更严重的是,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,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,对子孩子的成长不无坏处。
所以,为了孩子的幸福,请父母们在孩子小的时候,少批评(原则性问题除外),多鼓励,有意识地多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。当然,批评和鼓励都是有技巧的,如针对事件本身,而不要针对孩子的人格等。
3.为了孩子,我要挣更多的钱
有一种父母,工作非常拼命,几乎每天都加班,频繁出差,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。当孩子提出要求“多陪陪我吧”,他们通常这么回答:我待着家里陪你,就挣不到钱了,挣不到钱,你就不能吃好的穿好的,没有玩具。在他们眼里,幸福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,这样孩子才能衣食无忧。
然而,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几年,父母的陪伴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能带给孩子幸福。当父母以挣钱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为由,而忽视精神上的陪伴时,给了孩子两种错误的感觉:一,自己是父母的负担;二,物质是最重要的。
心理学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,当人们处在极度贫困之中时,收入的多少确实会影响到幸福感;但是收入达到一等水平之后,收入的增加并不能让人更加幸福。实际上,人们对财富的看法比财富本身更影响幸福感——越看重财富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,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。换句话说,物质欲越强的人越不幸福。
所以,如果总是以挣更多的钱,生活得更好为理由而让孩子处于“留守儿童”或“假性留守儿童”的境地,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,另一方面,也是在不断地向孩子灌输和强调物质和金钱的东西,这样做可能会增强孩子的物质欲,对于孩子的幸福感也是一种折损。
如果父母把努力工作解释为事业上的追求,并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陪伴质量,那么孩子对幸福会是另一种感受。
4.将成绩好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
有很多孩子,上小学前爱好很广泛,观察小动物、爬山、画画、唱歌等都很喜欢。可是上小学后,学业压力大了很多,父母就会说,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,只有成绩好了,以后才会有好的未来。于是,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,整天为了远大的目标而奋斗。
当孩子考得好成绩,父母会夸奖他,学校也会有奖励,还有受到同样影响的同学们向他投去羡慕眼光。在这种强化下,孩子开始接受大人的价值观,将成绩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,虽然不喜欢学校,但也要努力学习。只是这样的学习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快乐——也许在公布好成绩的当时,他确实能感到如释重负,可快乐是短暂的,想要维持或取得更好的成绩,他们必须更加辛苦才行。
这类孩子的发展可能出现两种情况:
一种是全然转变。到了大学之后,父母放松了要求,生活一下子找不到目标,迷失了,整天沉溺于游戏和虚无之中。
一种是继续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。在大学仍然保持骄人的成绩,并将这种生活状态带入到他们的工作之中,虽然工作是枯燥的,没有快乐而言,但是为了高薪和晋升,他们必须忍受痛苦,因为在取得成绩的那一刻他们才能感到快乐。
这是一种幸福的错觉。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导师泰勒将这类人称为“忙碌奔波型”——他们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幸福,而是以能否达到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,即使成功了,也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幸福。
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是这样长大的,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,这种情况也许还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。
但是,如果我们从小发展孩子的优势,在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,能更多地参考孩子的优势或兴趣,那么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更好地发展,学习过程也会变得更轻松快乐一些,孩子也会更幸福。
为了孩子的幸福各位粑粑妈妈们要注意咯!